入世十年RDPAC成员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数量增长十倍

12/02/2014

【2011年12月26日,北京】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RDPAC) 统计显示,RDPAC37家成员公司中已有17家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数量已达22个。其中在2000年之前设立的有2个,2001-2005年间设立的有4个,而2006年至今新设立的研发中心达到16个之多,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态势,在中国入世十年间增长了10倍。
 
RDPAC成员公司研发投入与增幅均居于各行业前列
 
研发并非易事,即便是进行到临床试验的晚期,也有很多产品不得不面对失败的苦果:十年的时间,数亿美金的投入付之东流。以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为例,在过去10年里,已有20余种新药在晚期临床试验中遭遇失败。即便产品上市之后,平均10个产品中也只有两个能够收回投资。但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制药业创新的步伐,2001年制药业在研的药物有2040种,而到了2010年数目则跃升到3050种。同时制药业研发投入依然处于各行业的前列,根据博斯公司以及彭博资讯的数据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20强的榜单中有8家RDPAC成员公司入选,并且包揽前五强中的4席,8家制药企业的2010年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608.47亿美金,平均每家76.06亿美金,平均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5.9%,而且与上一年度相比平均增幅为13.85%,均高于入选的榜单的其他行业平均值。
 
在华研发将惠及中国患者和医药产业
 
整体而言,人类由主要面临传染病的威胁逐步转变到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疾病的挑战,但不同地区由于地域、人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存在,疾病谱依然存在显著的差异,研发只有贴近这些不同的市场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RDPAC总裁卓永清先生说:“与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是RDPAC成员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加速中国患者获得创新药物的速度,而且可以极大的带动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提升:首先RDPAC成员公司所建立的22家研发中心基本覆盖了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目前已经有3300多位全职雇员,这些人才与本地科研院所、CRO以及制药企业的业务互动、知识分享将为中国医药产业培养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其次是研发中心在华所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有利于中国医生临床试验的能力的提升,对本土企业而言,开展国际水平的临床试验,是走向国际市场和研发高质量药物的必经之路;最后是在中国开展研发可以给中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个创新药的研发成本都在几十亿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运转毫无疑问将给本地市场带来大量的收入。
 

实现中国医药产业由仿制到创造有赖于“创新瓶颈”的消除


“中国医药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令人振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提升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信心和决心,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要实现这一规划的目标,还有一些关键的瓶颈有待消除”卓永清说:“没有临床试验,药品研发无从谈起,但在中国新药临床试验审评通常在八个月以上;对于新生物制品,甚至长达一年以上,而美欧日韩印等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都在一至两个月左右,由于临床试验审评慢,使很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难以在中国开展,甚至有些国内制药企业为了加速进度,也将临床试验转移到国外进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药品评审注册资源严重不足——中国从事药品注册和审批人员仅有120人左右;而美国FDA则有超过2000人负责该项工作,但其药品注册审批数量远低于中国,这不仅严重影响创新药在我国的研发速度和质量,也对将来新药上市后患者的安全使用带来潜在风险。我们期待着中国能够尽快加大药品评审资源的投入,这对13亿人用药的安全和一个产值过万亿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