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由RDPAC成员——阿斯利康供稿
基于 TROPION-Breast01 研究,德达博妥单抗首个适应症在华获批。研究结果显示,与化疗相比,该药品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7%
德达博妥单抗是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合作开发并引入中国的第二款ADC药物
重磅发布
阿斯利康近日宣布,达卓优®(英文商品名: Datroway®,通用名:注射用德达博妥单抗)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且在晚期疾病阶段接受过至少一线化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IHC 0、IHC 1+或IHC 2+/ISH-)乳腺癌成人患者。此次获批是基于TROPION-Breast01全球III期研究的积极结果。
研究显示,经盲态独立中心阅片(BICR)评估,与研究者所选化疗相比,德达博妥单抗可将HR阳性、HER2阴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7%(风险比0.63; 95% 置信空间0.52-0.76; p<0.0001)。在研究人群中,德达博妥单抗可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6.9个月,而接受化疗患者的mPFS为 4.9 个月1。
在TROPION-Breast01研究中,对中国83名患者进行的事后分析显示,接受德达博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1个月,而接受化疗的患者中位PFS为4.2个月(风险比 0.54;95% 置信区间:0.30-0.96)。接受德达博妥单抗治疗的研究组观察到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8.6%,而化疗组ORR为17.9%2。
徐兵河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主任,
TROPION-Breast01中国牵头研究者
尽管我们在H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一旦患者在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仍面临治疗选择有限的困境。德达博妥单抗作为一款新型、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其获批意味着在提升治疗多样性、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何静 博士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
全球研发中国负责人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医疗系统都带来了沉重负担。能够将德达博妥单抗带给广大中国患者,我们深感自豪——这是阿斯利康在中国获批的第二款ADC药物,其获批再次印证了我们以科学创新造福患者的坚定承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广泛的临床研发计划,进一步探索该药物在其他类型乳腺癌和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关冬梅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总经理
德达博妥单抗在华获批是阿斯利康持续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又一重要进展。该药物为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亟需的、区别于传统化疗手段的靶向治疗新选择,彰显了我们以科学驱动、回应临床迫切需求的承诺。我们将持续帮助中国患者加速受益于下一代创新疗法、支持“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达成。
在TROPION-Breast01研究中,德达博妥单抗的安全性与该药物的已知特性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德达博妥单抗是一款采用独有技术开发的靶向 TROP2 抗体偶联药物 (ADC),由第一三共研制并由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合作开发和商业化。
基于TROPION-Breast01研究结果,目前德达博妥单抗已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用于治疗HR 阳性、HER2 阴性乳腺癌的这项适应症。
关于HR阳性乳腺癌
乳腺癌是全球第二高发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2022年,全球超过 200 多万名患者被诊断为乳腺癌,有近665,000 名患者死亡3。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仅2022年确诊病例就超过35万例,并造成约75,000例患者死亡4。约3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最终可能会出现疾病复发或转移4。晚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0%,中位总生存期为2年至3年5。
约70%的乳腺癌确诊病例被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HER2评分为IHC 0、IHC 1+或IHC 2+/ISH-)6。在H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内分泌治疗通常在早期治疗线连续使用7。然而,初始治疗之后,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往往受到限制7。当前在内分泌治疗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化疗,但其缓解率和预后都欠佳7-10。
关于TROPION-Breast01
TROPION-Breast01是一项全球性、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研究,评估每21天静脉注射一次德达博妥单抗(6mg/kg)相较于研究者选择的单药化疗(包括艾立布林、卡培他滨、长春瑞滨或吉西他滨)的疗效与安全性,用于HR阳性、HER2阴性(IHC 0、IHC 1+ 或 IHC 2+/ISH-)、在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发生疾病进展或不适合接受内分泌治疗,且既往接受过1~2线化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成人乳腺癌。
在疾病进展或停用德达博妥单抗或化疗后,患者可根据其主治医生的判断接受后续治疗。研究中不允许各研究组之间的交叉治疗(crossover)。
TROPION-Breast01研究的双主要终点为由盲态独立中心阅片(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关键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疾病控制率、首次接受后续治疗的时间以及安全性。TROPION-Breast01 的 PFS 数据及其他关键次要终点结果已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TROPION-Breast01共在非洲、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入组了732名患者。更多信息可访问 ClinicalTrials.gov 查询。
关于德达博妥单抗
德达博妥单抗是一款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该药基于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专有的DXd ADC技术平台设计,是第一三共肿瘤产品管线中六款DXd抗体偶联药物之一,同时也是阿斯利康ADC科学平台中最为领先的项目之一。德达博妥单抗由一款与札幌医科大学合作开发的人源化抗 TROP2 IgG1 单克隆抗体通过可裂解四肽连接子与多个拓扑异构 酶 I 抑制剂有效载荷 (一种依喜替康衍生物,DXd) 连接组成。
根据 TROPION-Breast01 研究的结果,德达博妥单抗(6 mg/kg)已在美国和日本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和化疗的 HR 阳性、HER2 阴性 (IHC 0、IHC 1+或 IHC 2+/ISH-)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关于德达博妥单抗临床开发计划
全面的全球临床开发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 20 多项研究以评价德达博妥单抗治疗多种癌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以及 HR 阳性、HER2 阴性乳腺癌。其中有 7 项肺癌 III 期研究和 5 项乳腺癌 III 期研究,旨在评价德达博妥单抗单药治疗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多种癌症。
关于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的合作
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分别于 2019 年 3 月和 2020 年 7 月达成全球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德曲妥珠单抗和德达博妥单抗,在日本市场第一三共拥有各款ADC 产品的独家权益。第一三共负责德曲妥珠单抗和德达博妥单抗的生产和供应。
关于阿斯利康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
在对乳腺癌生物学认识不断深化的驱动下,阿斯利康开始挑战并重新定义当前的乳腺癌分型及临床治疗模式,以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更为精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阿斯利康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消除乳腺癌这一致死病因。
阿斯利康研发了一系列已获批及在研的创新药物,覆盖多种作用机制,以应对乳腺癌高度异质的肿瘤生物学特征。
凭借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优赫得(德曲妥珠单抗),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致力于改善先前接受过治疗的HER2阳性、HER2低表达与HER2超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并正在探索其在更早线的治疗和其他乳腺癌治疗阶段中的潜力。
在HR阳性乳腺癌中,阿斯利康继续通过基石药物芙仕得 (氟维司群) 和诺雷得 (戈舍瑞林) 改善预后,并旨在通过first-in-class的AKT抑制剂荃科得 (卡匹色替)、靶向Trop2的ADC药物德达博妥单抗) 以及新一代口服SERD camizestrant重塑H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
PARP抑制剂利普卓(奥拉帕利)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已在遗传性BRCA突变的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了研究。阿斯利康与默沙东(默沙东是美国新泽西州罗威市默克公司的公司商号)将继续利普卓在这些领域的相关研究,并探索其在疾病早期治疗中的潜力。阿斯利康还在探索Saruparib(一种强效的PARP1选择性抑制剂)与camizestrant联合治疗BRCA突变、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了给三阴性乳腺癌(一种侵袭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急需的治疗选择,阿斯利康正在评估 德达博妥单抗单药以及与免疫药物英飞凡(度伐利尤单抗)联合使用的潜在效果。
关于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的研究
阿斯利康正引领着肿瘤领域的一场革命,致力于提供多元化的肿瘤治疗方案,以科学探索肿瘤领域的复杂性,发现、研发并向患者提供改变生命的药物。
阿斯利康专注于最具挑战性的肿瘤疾病,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阿斯利康已经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和管线,持续推动医疗实践变革,改变患者体验。
阿斯利康以期重新定义癌症治疗并在未来攻克癌症。
声明:本文涉及尚未在中国大陆获批的产品或者适应症,阿斯利康不推荐任何未被批准的药品使用。
内容来源:新闻稿 (内部审批号:CN-166758)
参考文献
1. Bardia A, Jhaveri K, Im SA, Pernas S, De Laurentiis M, Wang S, Martínez Jañez N, Borges G, Cescon DW, Hattori M, Lu YS, Hamilton E, Zhang Q, Tsurutani J, Kalinsky K, Rubini Liedke PE, Xu L, Fairhurst RM, Khan S, Denduluri N, Rugo HS, Xu B, Pistilli B; TROPION-Breast01 Investigators. Datopotamab Deruxtecan Versus Chemotherapy in Previously Treated Inoperable/Metastatic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Breast Cancer: Primary Results From TROPION-Breast01. J Clin Oncol. 2025 Jan 20;43(3):285-296. doi: 10.1200/JCO.24.00920. Epub 2024 Sep 12. PMID: 39265124; PMCID: PMC11771365.
2. Wang S. et al. Ann Oncol. 2024; 35 (suppl_4): S1418-S1425
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Key Statistics for Breast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about/how-common-is-breast-cancer.html. Accessed April 2025.
4. Zhonghua Z, et al. Breast Cancer Expert Committee of National Cancer Quality Control Center.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2024; 46,12: 1079-1106.
5. Breast Cancer Expert Committee of National Quality Control Center for Cancer; et 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in China (2022 editio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vol. 4,2 107-127. 18 Dec. 2023, doi:10.1016/j.jncc.2023.12.001
6.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 Available at: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breast-subtypes.html. Accessed January 2025.
7. Manohar P, et al. Updates in endocr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ancer Biol Med. 2022 Feb 15; 19(2):202–212.
8. Cortes J, et al. Eribulin monotherapy versus treatment of physician’s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EMBRACE): a phase 3 open-label randomised study. Lancet. 2011;377:914-923.
9. Yuan P, et al. Eribulin mesilate versus vinorelbine in women with locally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Eur J Cancer. 2019;112:57–65.
10. Jerusalem G, et al. Everolimus Plus Exemestane vs Everolimus or Capecitabine Monotherapy for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HER2-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AMA Oncol. 2018;4(10):136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