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 | 中国正逐步从“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

10/04/2023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经济报 ,记者 齐欣

11.png

当前,医药相关政策从密集调整步入稳步实施阶段。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出炉,《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疫苗生产流通管理规定》、《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第二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地方医保增补乙类品种完成调出等药监、医改政策相继发布执行。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课题组专家王学恭在4月6-7日于武汉召开的第41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关键时期,一大批临床中后期的新药将进入收获期。获批新药能否顺利实现商业化价值,企业能否进入收益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批研发Biotech公司能否顺利实现商业化转型,关系到整个创新生态和资本市场信心,也事关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形成和壮大。资本市场医药板块经过了充分调整,期待蓄势而发。”

“增量”“存量”双轮驱动

“十四五”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药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行业和企业在转型和创新发展中也会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

“比如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集中度不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要加强,仿制药、中药辅料、包材等领域质量控制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原料药绿色生产和供给问题仍需解决等。”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轮值会长赵勇看来,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医药企业加快技术变革、管理变革、动力变革,需要有新机制、新政策引导,需要新发展、新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医疗机构、市场多方协同,共同构建产业生态圈新格局。

改变我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质量层次不齐的现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主旋律。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认为,“一方面,中国创新药研发、审批和生产已步入快车道,‘增量’创新发展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产品、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加速,‘存量’提质紧锣密鼓。”

“近年来,针对中国患者疾病需求,本土和跨国药企共同努力,大量新药获批上市。中国生物药产业在获批上市和管线数量两个指标上已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创新的重要来源。在双抗、ADC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部分中国创新已经与全球同步,进入国际创新前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执行总裁康韦表示,医药创新需要全球合作、全球市场,服务全球患者。本土创新和跨国企业的密切合作是加快我国创新药全球研发、注册和商业上市,让全球患者获益于中国创新成果,取得全球商业化成功的重要路径。

创新体系多环共振

从我国医保制度来看,目前基金收支余总体情况稳定。通过体制改革职能优化,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开展医保基金监管、组织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国家药品医保谈判、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战略性购买雏形已显。

“实现高质量全民统一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围绕待遇保障、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医疗保障制度成熟定型是中长期医保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毛宗福指出,医保改革基本逻辑将是:开源流保基本、调结构改支付、强监管控风险、提能力优服务、重绩效实现战略购买。

康韦看来,“面向未来,中国正逐步从‘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为推动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系统需围绕关键因素持续优化:一是提高药品研发与审批质量;二是改革创新药的定价、支付及提高患者可及;三是深入贯彻执行药品专利及数据保护。应继续鼓励生物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促进本土与跨国企业分工协作、实现共赢,造福中国乃至全球患者。随着本土与跨国企业分工协作日益紧密,技术及数据的跨境交流日趋频繁,应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为药物研发领域的技术和数据跨境交流提供便利。

此外,康韦建议,“在定价和支付方面,建立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以价值为基础的科学、透明的定价和支付体系。例如,建立基于创新药价值评估和分级的价格形成机制,对带来额外获益的创新药给予溢价,对于高价值新药,探索建立创新支付、风险共担、多方支付等机制。同时,创新药进医院是创新药能够存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患者可及方面,建议消除各类考核指标对医院引进和使用谈判药品的顾虑,保障谈判药品进院。

4.png

原文首发于《医药经济报》总第4482期

相关链接:
研发与资本共振 向“主创地”转型
中国正逐步从“主销地”向“主产地”“主创地”转变

相关文章: